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非遗”植入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路径探究——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DNA。而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对其的保育活化不能只停留在保护历史建筑躯壳上,还应该传承创新它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以汕头市推动有"潮汕人精神家园"美誉的小公园开埠区建设为例,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活化中,应充分结合当地的"非遗"项目和元素,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注重活态展示、注入科技元素等途径,激发历史文化街区和"非遗"文化的内在活力,使之在城市发展中真正发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非遗在高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表现形式,是区域文化的典型印记。该研究倡导非遗课程不应仅仅是将非遗搬进课堂的机械动作,而是建立在传承、开发、教育等基础之上的产教融合行为。该研究立足将非遗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岗位需求整合,以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我校相关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施过程与产教融合教学相结合,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反思进行系统梳理。为日后相关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主要将从课程简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成效、瓶颈问题、课改方向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葛渔城重阁会在201 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演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省级非遗"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阁会诞生于清朝,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它取材古典戏剧和现代文化的结晶,弘扬民俗文化。
-
当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习俗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它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思考点着眼于非遗项目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分析每个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出建议,以此来达到保护和传承我国多样的非遗项目的目的,使得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文化古都的非遗之美 2020-06-01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非遗”,作为民族文脉的精华,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传承着民族的基因和文化根脉。无论是“织采为文,其价如金”的鲁锦,还是“唱腔圆润、做功秀美”的山东梆子,抑或是“温润如玉、含津益墨”的柘砚,以及“子贡手植楷”的曲阜楷雕……在这片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上,数千年来,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济宁人民,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和灿烂文化。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个、省级项目61个,基本涵盖了非物
-
工艺传承 文化先行 2020-06-01
日前,白山市浑江区文化馆组成非遗考察小分队,对三道沟、红土崖等乡镇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 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神,然而民间文化遗产保存现状频频告急,许多珍稀罕见或是被高科技所“淘汰”的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销声匿迹。鉴于此,寻找、重视、资助并保护文化传承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我们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下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由于过于强调“提升、改造与利用”,开始对非遗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重大伤害。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将“传承”置于首位,省思当前实行的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班。
-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 2020-06-01
广州白云区的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近年来一直在成功举办,“舞火龙”已成为白云区独一无二的非遗民俗品牌与文化名片。2018年,白云区“舞火龙”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