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有活力,生活有魅力——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盛大开幕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开幕。八大主题展区、五大活动板块,让观众近距离观赏“活态非遗”;“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舌尖上的非遗”等活动多点开花,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云集泉城,展现非遗精华……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为广大游客和观众奉献了一场可视、可触、可感的,体验性强、互动性强、感染力强的文化盛会,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遗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主要开展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来遗产保护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顶层推动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融入,世界范围掀起了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风潮,有了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深度挖掘非遗与文化的关系引发了众多思考。这样的思考就蕴含非遗类属及其"气象"的思考

  • 非遗保护视角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 ——以莫家拳为例 2020-06-01

    莫家拳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一类传统武术形式,东莞莫家拳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处于凋敝之势,为了实现东莞莫家拳的再度辉煌,让其成为东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东莞市有必要加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莫家拳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传承和发展。主要就非遗保护视觉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家拳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以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为例 2020-06-01

    关联数据等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契机,为非遗保护从"数字化"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数字人文技术设计了非遗知识库技术架构和功能,并以国外开源的藏品内容管理系统Omeka S为基础,以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为例,尝试构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关联数据等数字人文技术可以让非遗知识的组织、管理与展示更加立体化、多样化。

  • 出版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互动探讨——以上海“非遗”慕课建设及出版实践为例 2020-06-01

    数字出版、音像出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内容尤其适用。文章结合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指尖上的非遗慕课"建设的案例,概括项目的运作过程,从内容设计和应用推广两个方面介绍实践探索中获取的经验,并对出版社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思考。

  •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2020-06-01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 “外环境”与“链接键”:5G时代非遗短视频传播之思 ——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传播,而传播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活性机制。5G技术全面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其在传播上的大流量、快捷性及影响力拓宽了非遗传承和展示的空间,而短视频作为立体化、多维化的信息载体,对推动非遗的技术传播与创新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非遗的代表之一,彝族非遗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因此,基于双螺旋结构的基础,对非遗短视频传播的"外环境"和"链接键"进行探讨、思考,总结出适合彝族非遗传播的途径和方向,旨在为我国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助益和启示。

  • 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外宣翻译工作当中,可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和民族认知度起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作用,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现艺术文化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本文当中,在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宣翻译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翻译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研究,在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进行了译介学视角下的非遗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