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对话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及未来发展——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展陈案例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是人类每个民族内心深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寄托。它对于全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今对博物馆功能的重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慢慢的开始走进了国内各个博物馆与广大观众见面。但从其展陈方式及发展趋势上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结合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展陈实例分析探究非遗项目展陈方式、选择对象等内容,为优质化的非遗文化遗产展陈提供理论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性、族群性和地域性 ——以甘肃非遗为例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和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规条例中,包含了非遗的人类性、族群性和地域性的涵义,表明非遗与人类与生俱来、相伴而行。"非遗"虽是新术语,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相似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非遗的独特理解和生存智慧。甘肃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特质,对甘肃非遗的形成和保护传承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现象,被不断地再创造并世代相传。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辞典,力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弃讹传、定正说、传正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种方式,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非遗”保护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一、人类学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麻国庆与朱伟合作的专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这样的研究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学家是最早关注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早提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学术群体,但在中国,参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群体,并非是人类学者,也因而较少有学者专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讨论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行 ——以福州非遗文化保护为例 2020-06-01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绚烂,是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市委、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生产生活的变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文章以以福州市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为例,通过查考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传承概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意义、路径和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保护以及相关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策略。

  • 浅议非遗保护对记住乡愁的重要性——从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起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荷载着人类社会文明,是人类复杂文化态势的体现。非遗保护在文明进步、文化层次提升、资源永续利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宝鸡在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中,笔者发现宝鸡非遗以其独特、深厚的艺术魅力征服着一批批观众,激起其心中深处的情感共鸣,在“民众乡愁”共鸣共情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另一视角体现了非遗保护是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以鄱阳非遗油漆艺术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起来,这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点关注内容。鄱阳漆艺作为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脱胎漆艺技术闻名于江南各个地区,成为具有地域性的民俗艺术文化的象征。主要通过阐述鄱阳非遗油漆艺术概念以及价值,分析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