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邵卉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境遇。对非遗的传承不能停留在保存的层面上,非遗传承还应含有创新和发展的理念。要想使木版年画这个非遗项目持续传承下去,需要在其创新传承方面做文章。加大非遗的记忆论研究非常有必要。在非遗的记忆论研究方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超越记录与整理;重视传承主体。
-
作者: 杨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以后,我国就开始走上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的保护工作之路。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拥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
作者: 何晨晨,王晓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概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并依据此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非遗外宣翻译的宣传力度;应重视培养具备扎实历史文化的翻译人才;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应积极走出去,组织专家开展讨论,以期整理出能充分满足目的语受众接受度的译文。
-
作者: 陈丽芬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2006年,江西的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婺源徽剧、广昌孟戏和赣南采茶戏六个古老剧种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营剧团和民营剧团则成为这些剧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针对非遗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存在政府的扶植、民营戏曲音像社的传播、研究机构的研究三种方式。而非遗剧种的有效传承模式应是政府、剧团、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政府、剧团、研究机构在其中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资源整合最优化组合。
-
作者: 刘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沉淀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谐性与平衡性,为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演进和科技进步,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生态中'新物种'不断涌现,造成非遗文化资源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时刻面临被湮灭的危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如何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将这一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的文明财富继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拟以'巴中皮影'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途径,通过抛砖引玉,为新媒体传播领域研究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提供融合思维
-
广东梅州民俗舞蹈“打席狮”的当代审美解读 ——以原创岭南舞蹈作品《夏日席趣》为例[1]
作者: 张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广东梅州传统民俗舞蹈"打席狮",是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获奖的原创舞蹈作品《夏日席趣》为例,对梅州传统民俗舞蹈"打席狮"进行当代审美解读:第一,从民俗文化透视"打席狮"的多元形态,可以看出宗教习俗、地域文化、艺术个性对形成、巩固与丰富"打席狮"物化形态具有重大影响;第二,以当代视觉重塑"打席狮"的舞台形象,需要在传承岭南"风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艺术手段,拓展动作语汇,创新视觉符号,保留席狮形象,丰富呈现形式。其中民俗道具舞台化、古拙动作技艺化、意象创设审美化是其重要创新;第三,"打席狮"的当代审美解读凸显和强化了岭南舞蹈的民俗符号特征,提升了岭南舞蹈的艺术审美性。本文就发展与更新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途径表达一孔之见。
-
作者: 邓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游戏来源:扬州木偶剧团来我园表演,孩子们观看时很是兴奋,他们相互间展开了讨论、交流.有的说自己以前看过木偶表演,更多的孩子发出疑问:"木偶是怎么做的呀,木偶怎么会动啊?" 我发现他们对木偶充满了好奇心.《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我们遵循课程游戏化精神,并结合我园开展的十三五课题《幼儿教育中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在班级开展了"传承非遗文化,留驻快乐童心"系列区域游戏活动,让孩子感受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