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黄佩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记录是一项基础工作,记录指的是完整考察某项有关文化,并维持更新动态,将这一发展变迁过程记录入库。构建非遗名录应能进能出,抓大放小,对于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太大价值,或是无法进行活态传承实践,不应该强行传承。可通过博物馆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这些都应转化创新面向市场,有效结合当下的应用场景以及人们审美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对于其传承环境和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影像记录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从而可创新影像记录形式,能够完善非遗记录、传承和保护手段。
-
作者: 冼永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日趋衰微.人们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转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博物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非遗"保护模式.
-
作者: 希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提倡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新时期,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命名传承人,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命名认定,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激发出传承人带徒传艺的热情,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新的贡献。通过对传承人定义、调查和认定,明确调查、认定传承人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
-
作者: 李小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拥有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现代艺术体系中,采茶戏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采茶戏在传统戏曲艺术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采茶戏中,容纳了多元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元素,对于丰富文化内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代采茶戏艺术体系中,由于生活脉络和艺术脉络不同,拥有诸多分支,不同分支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茶文化与民俗生活.采茶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进行非遗传承名录.在发展过程中采茶戏与一般音乐、舞蹈艺术不断融合,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很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文化类型.本文深入分析采茶戏中的舞蹈和艺术元素,并探索了艺术发展的脉络与路径,旨在提升采茶戏的综合艺术效果,满足采茶戏发展需求.
-
作者: 石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甘肃在我国历史上作为最早生产彩陶的地区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演绎着璀璨的艺术、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在当今注重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路的背景下,甘肃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需明确认知彩陶文化的价值,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力度,为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创新与优化发展提供驱动力。基于此,本文就基于甘肃彩陶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
-
作者: 郑顺婷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大背景下,地方戏曲得到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小剧种濒临消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社会变迁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缺乏良好的文化生态;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机制断裂;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普遍缺乏"非遗"意识,更缺乏保护意识。为了实现振兴地方戏曲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保护和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包括内生态因素和外生态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地方戏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网络、手机方式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当然,还要处理好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原汁原味保存地方戏曲和创意创新的关系;地方戏曲的重点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关系;地方戏曲的经济转向与政府扶持的关系。
-
作者: 王国平,杨世如,唐新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觅洞村侗族武术是中华灿烂民族史上遗留给现代人的魁宝,它所体现的文化可谓是侗族人民应该守候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黎平县觅洞村侗族武术文化的起源、侗族武术的分类、收徒仪式、对外交流及社会功能进行阐述,从中发现侗族武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和传承模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建议:加强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政府职能部门要对侗族武术进行保护与扶持;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对外交流机制以及打造侗族武术文化节。
-
作者: 颉洁,李斌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甘肃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充分发挥"旅游+体育"产业的联动作用;积极探索甘肃当前体育非遗资源旅游化生存模式,旨在有效促进甘肃体育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推进甘肃省"旅游+体育"产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