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谢兰曼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主要阐述了苏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的做法,构建了“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双导师制模式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以供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参考和借鉴。
-
作者: 陆径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非遗+旅游"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基于此,分析当前长沙市沙坪小镇湘绣发展的现状,针对湘绣非遗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游客需求角度不断创新,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为原则,探索促进文旅融合开发的新思路,以期为更多地方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提供参考
-
作者: 肖晴,郑艺鸿,王寅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淮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通过对皖淮地区庙会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域非遗项目类型及主要保护手段,提出庙会活动与城镇旅游风景区相结合,利用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为非遗在现代社会找寻更适宜的空间与环境。
-
作者: 刘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分为南、北两线.内蒙古属于北线,贯穿蒙古高原向西,直达东欧;其纵向交通,可以南达中原地区,北接蒙古西伯利亚.[1]笔者以"草原丝绸之路"为关键词搜索2015年之后CNKI论文共230篇,涉及历史、人文、考古等多个领域,包括文化遗产、遗址类论文有3篇.这些文章或者以草原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群汉代甲渠塞遗址群为研究对象,对于遗址群及周边环境保护利用进行探讨,或者关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或者对草原丝路沿线城镇、沿线文化进行专题研究.但是,对草原丝绸之路特色景观的构成系统问题,却鲜有人研究.笔者拟运用文化地理学、景观空间学、考古遗址学等理论的相互作用,就这一问题提出见解
-
作者: 张智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对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
作者: 赖韦竹影,巫建,王开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目的是对当前文化创意小家电产品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现状,探究"非遗"的传承与小家电产品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让现代人认可和接受,并在使用时逐渐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文化财富。方法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既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旧元素,又要注入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元素,提炼到与非遗IP形象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整合创新产品中。预期成果我们设计出的与非遗技艺结合的综合智能整合创新产品,通过研究非遗IP形象与文化创意产品造型相结合,实现非遗技艺应用于小家电产品的现代化造型设计和智能整合功能性赋予。非遗技艺小家电产品赋予的文化理念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①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作者: 郑士林,张冬满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