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周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证分析非遗的制作工序、产品图形、DIY体验包、多样化衍生产品四方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促成非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基于此,应重视非遗文化创意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图形元素创意设计,拓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创开发。
-
田野中的行思与信念——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研思致学与艺术实践
作者: 董永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乔晓光是我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从"’85美术新潮"开始走上"民间之路",在此后30余年的时间里,他秉承"人民的文脉"坚守民间美术阵地,在进入"非遗时代"后推动学科转型,并积极致力于理论建设、教育传承、田野调查、基础科研、社会项目等多方实践,同时,持续坚持以彰显"本土精神"为核心的多媒材艺术创作。在今天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实践经历具有个案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乔晓光30余年的事业历程为线索,从人生价值观形成、思想文脉传承、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与思考以及多媒材艺术实践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同时,在叙述中介绍阐述其重要思想理念与观点主张。
-
作者: 张华,许丽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的研究一直以来是非遗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传承人的现状和已有研究角度的梳理,不难发现从性别的角度对传承人进行研究在目前相对缺乏。尤其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权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化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就显得尤其具有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性别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传统舞蹈,分析了非遗传承人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同时,结合社交媒体所营造的新的传播环境,对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
保护非遗文化 传承民族经典 ——江苏省非遗文化“盾牌舞”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贾再洪,蒋金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不仅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而且是培育在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宜兴市钮家小学秉承"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突破盾牌舞进校园的配乐问题、盾牌舞儿童化的问题和盾牌舞校本化的问题,编撰了盾牌舞教材、组建了盾牌舞队、排练了盾牌操。非遗文化盾牌舞进校园的实践和探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应,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同和赞誉。
-
口述史视野中的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为例
作者: 赵去非,何方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一书以吉林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为主,按照口述史音像记录和整理工作规范,以文本形式呈现了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二人转”“黄龙戏”“朝鲜族盘索里”“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对保护吉林省的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 刘亚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重点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起一个专门的资源数据库,如何利用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如何将数字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及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进程,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
作者: 魏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高等院校是文化和人才的输出地,应号召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中,使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使命。通过分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教育方面的探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
-
作者: 王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目前,我国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文件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将学科建设工作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趋势,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和运作模式分析就非常有必要性。
-
作者: 刘莹莹,王永,郝朋朋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千年古县临沭,文化厚重,历史久远。临沭柳编始于隋唐,历史悠久,品质优秀,品相万千,素有"中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说法。临沭柳编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也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为了传承柳编文化,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于2014年开始对柳编教育进行探索,依据地域特色构建柳编校本课程,开发柳编校本教材,邀请当地柳编艺人面对面传授柳编技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使柳编这项非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