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薛蓉,袁艺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传承和弘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发展,使其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此来提升山西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
作者: 徐艺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人群研培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文化遗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传承"这一主题下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高等院校汇聚专门人才和庞大的科研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目前,由政府助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虽然是高等院校在实施,但仍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在运作。高校应该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将其看作纳入正规教育之前的准备。未来"传统手工艺"的高等教育,可以设置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名下。即"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之"传统手工艺"研究;同时要建构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可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文物与考古、艺术学、民俗学、美学、古代文献学、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
-
作者: 赵燕燕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得到进步的重要表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通过分析非遗文化保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问题,探索非遗文化保护的传承措施,提出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创新,保护群众文化特色,完善管理机制与设施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
作者: 潘健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章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背景出发,从历史变迁与文明交流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整体阐释,并对跨文化传播展开理论性研究。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在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传播如何有效建立,以及国际传播的方式、机制、效果等进行研究。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区域性特征,根据贵州的地域性整体规划,发展状况与发展特点,挖掘贵州"非遗"的独特性,并进行指向性分析;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叙事及效果路径研究。
-
作者: 徐盛1,何国梅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作者: 罗琪美,李良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新时代传统武术进校园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非遗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传统武术进校园的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了提高武术师资力量队伍的培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改进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注重体育非遗体育的知识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入手,加强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开展工作;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等发展路径。
-
作者: 彦风晶,谢睿,王思琪,刘思嫄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现代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很多"非遗"已经被人淡忘,慢慢消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流头节"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保护传承"流头节"的措施,寻找"流头节"产业化发展途径,以此来找出一条"非遗"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线,打造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
作者: 辛路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华夏儿女积攒了一大笔宝贵财富。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直困扰当代文化事业的问题。交叉学科是设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属性,正是因为这一属性非遗才有了跨界的可能。非遗重获新生,使社会群体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了非遗、感受了非遗,由此,非遗消费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也逐渐进入了市场。在市场大环境下,如何将设计元素融入非遗就成了学术界现阶段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非遗的未来发展。
-
作者: 张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核心情感纽带,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客观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是整个民族集体精神情感的直接体现。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更是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
作者: 成欣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人数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型等。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剪纸内在价值的提升反促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解决方案。
-
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报告
作者: 刘吉平,宋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邻区域,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的交汇之处、南北丝绸之路交接的枢纽地带。绮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多民族合共生的民族民间文化是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最突出的特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陇南境内的氐、羌、汉、藏及其他各民族,在攻伐消长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形成了多元的、多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景观。沿着陇南历史发展的轨迹,建立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机制,抢救性挖掘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廊道建设开发为线索,陕甘川三省通力合作,建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合作、大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文化旅游是陇南经济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