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黄亚欣,陈勤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牌话” 同里宣卷 “佛娘”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承
描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是一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和地方曲艺。"非遗"背景为同里宣卷的生存提供了合法化的途径,并赋予了同里宣卷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宣卷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民间力量的佐助。同里宣卷作为一种民间俗信文艺,自有其民间传承路径。"牌话"和"佛娘"作为宣卷的民间传承的重要力量,分别在传统和当代社会中对同里宣卷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非遗"视域中,如何在政府途径下更好地发挥民间的力量,成为宣卷研究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
作者: 安敏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武山县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地方非遗文化产业时,需要对地方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克服和弥补劣势,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突出的优势,文化产业被人们视为拉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核心竞争力相对较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包含了丰富的门类,对于武山县而言,本地的优势突出在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因此武山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
作者: 孙瑜,李晓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音乐类非遗的译介研究,是跨学科的、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的音乐跨文化传播译介研究。本文介绍了音乐文化信息生产的重点和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析了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播特点和译介现状,提出建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网络社区平台,对音乐非遗进行整体化海外传播与多文本、多渠道文化属性和文化符号意义阐释的开放互动式创新译介模式。通过电子网络社区的平台传播,加强对音乐非遗文化信息从纵向时间维度中的传承方法,到横向时空传播和译介中文化异质性与文化共核感的诠释,增强受众认同感的培养,促进音乐非遗的翻译与传播,从而实现中国音乐非遗"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目标。
-
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 ——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之汶川县萝卜寨为例
作者: 曾俊华1,侯小锋2,周莉3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
作者: 李阳,张明明,王园园,杨洪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桦树皮产品为例,桦树皮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艺术、史学研究价值,对桦树皮产品的传承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传承策略:一是做好树木栽培,明确伐木种类、二是开展高校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三是开设艺术展馆,打造文化之乡、四是建立非遗档案,保障技艺传承、五是联合媒体平台,开展公益教学、六是结合电商平台,以销促保,以销促推。文章希望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吴鹏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汇 文化遗产资源 审美个性 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化大都市 非遗传承人 内驱力 传统理念
描述: 位于“吴根越角”,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中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许多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别具一格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历史进程的“活化石”,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内驱力。经过全市性的普查、挖掘与整理,截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个,市级项目251个,区级项目400余个,共认定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0名.
-
作者: 姚永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对"非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当代经济社会,时代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其是传统手工技艺类的保护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具有商业化特征的传统技艺"非遗"在生产性保护模式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已成为必然。本文分析景德镇陶器制作技艺保护模式及一些传承问题的同时,对其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
作者: 马千里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乡村学校是乡村地区基础教育的主体。作为乡村学校保护当地非遗的代表性案例,西班牙普索尔学校博物馆教育项目发挥了乡村学校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教育平台的作用。从非遗的确认一直到其传承与振兴,普索尔学校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综合性作用,体现出了社区主位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可用的社会资源,实际上也捍卫了乡村学校的生存权。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案例的主要经验,特别是将乡土遗产活用为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成员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经验
-
作者: 苏专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生活的智慧、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衍变的传统文化主体,是民族的"根"和"魂"。东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莞草编织等。东莞非遗项目上有着丰富的装饰元素,这些装饰元素的艺术美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承载着东莞人民对吉祥、安康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具有强烈的审美韵味。
-
作者: 格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这一代新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遗对话,用青春力量唤醒传统文化之美,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95后"、北大研究生、文艺体育爱好者、演过话剧、剪过片子……看上去和流行文化更为靠近的郎佳子彧,颠覆了人们对非遗传承人"年纪大""传统"的刻板印象。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爷爷是冰心先生在《面人郎》中提到的郎绍安。"关于面人这项非遗,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它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