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为例
作者: 崔珊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笔者在对哈萨克族"非遗"舞蹈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由于保护不当,导致部分"非遗"舞蹈"畸形"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哈萨克族"非遗"传统舞蹈的原生态特征;其次指出目前"非遗"保护措施中存在的超越自然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其原生态特性的消解;最后,通过对"非遗"传统舞蹈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
作者: 邵雨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浙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进入高校课堂,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是当下一个既涉及非遗音乐资源保护又涉及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将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和课堂传承、教学一体化推进,实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作者: 鹿凤琴,蒲向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连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陇南民歌方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大且差异性特征明显。陇南民歌与方言有着天然而深刻的熔融关系、依存关系、互证关系。陇南民歌方言的表达特色表现在:具有特殊地域的乡土情感和生活气息,声调关联基础曲调具有独特表现力,大胆表意显示了泼辣直白、妙趣横生的审美旨趣。陇南民歌方言显现出重在创设情境、丰富感情色彩、塑造民歌形象、协和韵律速度的艺术功效。方言是陇南民歌的"底座",在根本上体现着歌诗的魅力;民歌是陇南方言流传、辐射的翅膀。正是二者的互动互证,从根本上丰富了人文陇南的重要内涵。在历史演进中,陇南民歌方言也深刻地影响着周边民歌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在非遗开发保护视野下,对其表达特色与艺术功效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
作者: 王涛,徐梦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目的探究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中的应用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价值,剖析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在明确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非遗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非遗产品设计、非遗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非遗可视化设计和非遗景区服务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设计在非遗商业化中的应用策略。结论设计在非遗商业转化中的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可视化设计和景区服务设计中的应用需要保证特色,保持与时俱进。设计是非遗实现商业转化的重要手段,将设计融入到非遗商业转化中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而且为现代设计赋予了精神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
作者: 罗业云,陈辰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新媒体创意 非遗文化 跨界融合 文化空间 呈现形式
描述: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拥有较为完善的资料档案,非遗研究的重心逐步从静态的数字化保存,转变为动态的创意开发与传播。在新媒体带来的泛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下,非遗文化在创意传播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变异和缺失,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当下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认为非遗是发展中的活的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开发带来了非遗文化呈现形式的多元化、传播空间的拓展以及在跨界融合中的引领效应,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
作者: 张兆林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排斥标准。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坚持技术指标与农耕社会传统生产保持一致,并采用传统生产方式进行量产,那么这种文化产品就依然属于非遗项目类。因为无论是技术指标体系构成的生产标准,还是传统生产方式的量产都不是新鲜事物,其二者在传统社会中早已存在。此外,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生产标准进行传统美术的传统性生产并不会对其造成破坏,而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传承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具有地方性、民俗性、动态性、异质性及非强制性,相应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发挥非遗项目以文化人的作用。相关标准的拟定及修订应是多方力量协商一致的结果,且标准不应是僵化、单一的存在,应循时代发展而有所增益或改变,从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
-
作者: 李虎,李红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口流动 人口质量 人口数量 传承人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
-
作者: 马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中只是一部分,但也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前进,现阶段,我国人民对前人创造出来的民俗艺术也更加重视。本文针对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为例,调查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非遗民俗艺术,探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和传承上的作用,并根据其在保护非遗上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博物馆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
作者: 黄莹仪,白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近些年,国家对于体育非遗保护日渐重视,普查工作越加完善,体育非遗档案的管理也越加严谨。我国体育非遗文化是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地理分布呈现东多西少、而北部较为集中,南部则分布较为广泛的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圈的分布密度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数量和保存度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