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张寒月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传统医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非遗的独特属性。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中需协调与平衡医药监管者、行业参与者及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角色的意见和利益。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可有助于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工作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
作者: 唐溪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北非遗戏剧艺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流派,是川北人民和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代表中国及其戏剧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研究和探索川北传统非遗戏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三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史,据此探索其传承及传播策略,并为其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
作者: 杨亮,梁天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河源市 传承现状
描述: 本文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梳理。笔者分析了河源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传承手段、传承困境,并梳理了河源市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和传承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促进河源及粤东北客家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作者: 牛金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与仿真技术的运用及声音、语言和图像技术的融合两个侧面。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计算机识别、图像仿真等工具,最终形成非遗资源数据库技术赋权的智能体,它借助于成像技术,产出与非遗资源相一致的仿真场景,有效推进民众走进非遗的"内心世界"。非遗资源的数字技术赋权过程有助于压缩非遗承载者自身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差距和差异,提升对非遗资源档案的处理效率,优化传统非遗资源的传播流程。因此,要对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非遗信息的数据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非遗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从整体上对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弘扬。
-
作者: 班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文章以双创时代为背景,结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实践论述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重点从非遗传承人培养、非遗精神传承、非遗与市场对接三个方面探究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困境与对策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 赵淼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具有经验性意义:政府主导,建立非遗保护制度规范;社会参与,打造非遗项目市场品牌;多措并举,全域开发推动活态传承。同时,也面临普遍性困境:经济目标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传统承继与生活根基的疏离;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冲突。三都个案提示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性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目标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依归是对人的尊重及权益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是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治理。
-
作者: 唐璐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国际文书中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却遭遇如何参与的困局。在《公约》框架下"遗产化"的过程中,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公约》理想与社区、群体、个人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需要有恰当的桥梁,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调动非遗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文化中介工作如何与国家行动区别,真正发挥社区、群体、个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性,可以借鉴"遗产共同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公约》的非遗保护范式。
-
作者: 韩成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作为工作概念被简单界定,在后续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被阐发出诸多属性,但是由于没有理论自觉,没有明确的学术支点,这些概括一般都是罗列的、缺乏理论性的整合。在筛选非遗概念的属性的基础上,以"非物质性"为核心对它们的内在关系进行逻辑建构,以期完成非遗概念的初步的理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