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高校音乐类“非遗”项目静态保护实践——以兰州城市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为例 2020-06-01
当下,我国民族音乐在静态保护上虽然已经做得不错,特别是一些研究人员和民间组织已经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曲谱、曲词、乐器等,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族音乐资源进行了积极的抢救,从而实现了民族音乐在静态上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也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尤其是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里的数字库建设和博物馆建设。甘肃有55个民
-
“中纺联”“首创”联姻做大非遗朋友圈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活动开启 2020-06-01
“要坚持用‘命运共同体’新视角看待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跨界融合,实现创新发展。”7月19日,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指出,要构建和扩大纺织非遗的“朋友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非遗文化马勺脸谱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
“非遗”传承的媒介嬗变与官方传播*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研究客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的官方传播与媒介嬗变,立足东莞木鱼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媒介嬗变的视角,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梳理、分析、研究其媒介传播中的官方传播,主要面向的是政府、媒体机构及其他社会机构在东莞木鱼歌官方传播方面的角色定位与研究工作,助力东莞木鱼歌真正"活起来"。
-
少数民族非遗如何实现有效传承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06-01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着力于"少数民族非遗"和"传承发展"两大焦点,研讨的内容包含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等,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
非遗文化润校园,名师科研促发展——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石阡县民族中学 2020-06-01
石阡县民族中学,坐落于石阡五老山下、龙川河畔,山水环绕,景色宜人。学校起源于1951年,此后学校七易校名,数度改制,1993年8月经铜仁行署批准更名为"石阡民族中学"。2010年3月整体搬迁,2012年8月成功创建为"贵州省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学旅行实践探究 ——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例 2020-06-01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湖北省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项目的研学旅行实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总结论证。
-
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纪人与保护“非遗”之关系 2020-06-01
2013年,适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之际,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实施该公约面临的主要挑战、制约因素与发展契机。对《业务指南》进行调整,重新看待非政府组织对履约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被提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讨论议程。在比利时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及随后出版的《民俗学》特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工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表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需要大量的"转译"工作。"文化经纪"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可以成为一个关键的成功要素;文化经纪人则是成功的关键行动者。引进"经纪"的概念,可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