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中药巨匠朱清山 第十二章 有序传承 2020-06-01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哟,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朱清山,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喜讯,不胫而走,尽管是实至名归,但也彰显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2017年5月26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
立法助力非遗保护 擦亮古都文化底色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首都非遗保护、保存工作,传承北京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关系问题刍议1 2020-06-01
本文首先通过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提出前者的传承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特性,指出二者关系问题所在,然后详细分析"苇编技艺"和"十二木卡姆"两个实例,表明二者关系问题在不同非遗项目中的复杂性,最后在技艺传授、人际结构、代表性质和历史依赖四个方面作出探讨,希望能有助于问题从理论走向实际层面。
-
政策引导,非遗传承与非遗教育走进新时代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其后各地有关非遗的条例相继出台,部分如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1年10月1日实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早在2005年,广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已经全面启动。条例中关于非遗教育的内容有: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因
-
愿意当一辈子“演员”——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双林口述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更是对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文章通过对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何双林口述的学艺、表演、授徒经历的记录和研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传承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保护积累可贵的经验和资料。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从文化视角对武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有关传承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特点客观上彰显了武术传承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性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于武术传承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从师承到研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变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2020-06-01
伴随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非遗传承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承人进高校是近年来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新举措。文章主要以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来探讨新传承方式的可行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