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地区为例 2020-06-01
中国结艺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建议着重从保护传承人、引入"非遗+互联网"模式、与当代教育融合、举办多种宣传活动、创新编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创新与发展。
-
传承人:民族文化的脊梁 2020-06-01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的问题,大概是这样两项吧。第一,我想谈谈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文旅部领导提出的口号的理解。大家都知道,过去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说法。不仅没有这个说法,甚至非遗传承人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想得那么多,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谋生而展示自己的才艺,是自生自灭的。
-
从师承到研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变化 2020-06-01
伴随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非遗传承的关注,非遗传承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承人进高校是近年来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新举措。文章主要以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来探讨新传承方式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
开封市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1
自2003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官方、学术界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日益增多,相关的立法、政策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有序推进,我国进入"后非遗时代"。文章通过对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的个案研究,探析开封市不同身份的非遗传承在社会地位、价值认同、市场定位、生存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为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的发展路径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
用行动诠释“非遗”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25日,以"发展文创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2019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在贵阳举行。近距离感受蜡染的精湛工艺,观察栩栩如生的黄平泥哨,聆听苗家姑娘叮铃作响的银饰,了解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沟通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完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的重点目标即传承人保护。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极为艰难,并随时面临失传危机,且传承认定制度尚不完善,传承制度有所缺陷。基于此,文章对非遗传承发展及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完善非遗认定机制,加大扶持传承人力度等建议。
-
传承人视角下麦草画工艺发展路径研究——以汝南袁月英麦草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核心技艺和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的传递者。传统工艺类非遗中的麦草画工艺是由手工艺人利用相关工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传承人在这类非遗传承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护好传承人,是解决非遗传承危机的关键,也是实现非遗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袁月英麦草画为个例,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麦草画工艺的发展路径。
-
愿意当一辈子“演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更是对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文章通过对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何双林口述的学艺、表演、授徒经历的记录和研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传承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保护积累可贵的经验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