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反思——基于赣州兴国山歌传承人的实证研究 2020-06-01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我国进入高潮,其的核心即是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人.目前我国传承人制度虽有种种成就但也有不少弊端,基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国山歌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法试图找出这些问题.
-
择一业,终一生,献身祖国工艺美术事业——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 2020-06-01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日前在京离世,是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才的重大损失。柏德元1962年进入漆艺领域,献身于工作岗位,从业57年,择一业,终一生。创作上,他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绝技,创造出大量传世佳作。工作上,他带领濒临破产的北京金漆镶嵌老厂重振雄风,传承焕活了传统国粹。事业上,他创新了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搭建起三位一体的"燕京八绝"传播发展平台。
-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06-01
同志们:这两天,我们深入分享了各地在非遗分类保护、研培工作和调查记录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大家对非遗工作和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的精神风貌和很多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在不断深入的实践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
-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纪录工作初谈 2020-06-01
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01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出台,在此之前,我县便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及生活状态,总共拍摄磁带365盘,刻录DVD光碟426张,转化数据文件近3000G,音频资料50G,图片文字资料500G。2016年之后,中心又按照新标准投入到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立体化,深入到长阳各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之中。
-
蓝田“绝活” ——水会音乐 2020-06-01
非遗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是活着的宝藏。今天,小编带您走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印海的世界里,为您讲述他30多年来鲜为人知的非遗故事。蓝田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民族传统音乐风格,是千余年来流传在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水陆道
-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表了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市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制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中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