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7)

共检索到 127 条数据

  • 传统文化助儿童生命之美绽放 ——浅议少先队“非遗”特色活动 2020-06-01

    在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呼唤着下一代少年儿童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少先队组织社团活动,让内容充满"非遗"味;创设校本课程,让主题沐浴"非遗"风;建立实践基地,让体验滋养"非遗"情;打造社区集结地,让心中共谱"非遗"梦。少先队努力打造"非遗"特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队员心中生根、扎根、绽放异彩。

  •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6-01

    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探索疫情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有效措施,从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入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

  •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2020-06-01

    通过对与傩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政府文件的话语分析,呈现日常生活实践中多元实践主体的言说的傩与失语的状态,力图整体化、立体化地呈现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角力的动态、混杂图景。从话语形成过程、话语限制形式等入手分析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虽然这样的图景是具有不稳定性、相对性和变化性的,但仍可辨析出其中复杂的权力结构关系。试图勾画出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角力之下所形成的动态而又混杂的图景,借此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例中一些模糊之处,同时反思非遗实践中乡村文化特色化的同时也存在狭义化倾向的现状。

  •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实践探讨 ——以槐店文狮子为例 2020-06-01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从2008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从数据面板上来看,保护成效显著。但是时至今日,文狮舞这一少数民族非遗依然难逃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文化受众锐减、传承生态崩坏的困境。非遗保护不能脱离文化的整体观,然而现行的文狮舞保护路径却让其偏离了非遗保护的初心,与设立非遗的初衷渐行渐远。

  • 地区非遗元素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2020-06-01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同时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南京云锦被国家列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项目"。曾历时八年,先后三次向申遗冲刺均告失利,直到第四次才申报成功。正因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才得以让这些弥足珍贵的传统绝技不致湮灭。

  • 苏州泥塑艺术融入中小学美育传承研究 ——以“狮陶坊”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为例 2020-06-01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造型和色彩风格独特,具有显著的苏州地域文化特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它的延续、发展多是家族继承,形式和传播已近瓶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于其对文化超强的融合与渗透,使得其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面临文化断裂的危机,这也正是非遗文化传承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工作的剖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并通过学校美育寻找对策,提出建议。

  • 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现有的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创新以及传播,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越窑青瓷瓯乐,奏响慈溪非遗保护新乐章 2020-06-01

    慈溪越窑青瓷瓯乐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它艺术风格独特,是用瓷土制成青瓷乐器或日用器皿进行音乐演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盛行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以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为中心的杭州湾两岸。本文从慈溪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背景、越窑青瓷瓯乐保护与传承的四大举措,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作详细阐述,为各地打响非遗特色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