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 2020-06-01
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探求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搭建的平台,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重要而且必须。对非遗教育性保护方法论的探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思路、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冀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
-
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非遗"特色教育的构想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源枯竭、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消亡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刻不容缓.高校肩负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非遗"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必将对繁荣地区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江西赣傩非遗为例 2020-06-01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前提,结合高等教育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的多重职能,将高校艺术教育与赣傩艺术传承相结合,以推动对赣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探讨将赣傩反哺民间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总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取得的传承与研究赣傩艺术的成果。
-
音乐非遗进课堂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音乐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20-06-01
连云港师专依托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和实践传承基地,通过在非遗+、"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文化"运行机制+、结构化教学团队+、实践养成活动+、非遗学生社团+线上线下齐联动推广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构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音乐教育双平台融合的模式。以"六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实现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知行合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增强全市青少年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建设性意义。
-
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价值探讨① 2020-06-01
非遗音乐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其蕴含大量优质传统伦理道德,例如和谐相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为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重要支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别,表现形态丰富,文化内涵浓厚,在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及传统舞蹈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此,文章以非遗音乐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展现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价值,致力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音乐,并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品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
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实践路径探索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受国家重视,政策指出,要将非遗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非遗手工艺非常必要。文章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选取与服装设计密切相关的手工印染及刺绣技艺,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的特点,探讨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实践路径。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方法创新、旨趣提升和情境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塑造优秀人文素养、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融入内容,充分运用各种融入载体,拓展可行融入方法,营造良好融入氛围等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
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 ——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 2020-06-01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传统节日类非遗的课程,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在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分析传统节日类非遗传承与保护在基础教育中的设计与实践,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传统节日类非遗教育对非遗内涵的认识、非遗教育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承的有机结合等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