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8 条数据
-
广东“非遗”传承与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非遗”舞蹈资源丰富,本地高等院校采用“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研究基地(“三基地”),改革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三育人”,拓展社会舞蹈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加大舞蹈教育为服务社会的力度。最终构建“非遗”舞蹈传承与创新性舞蹈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
六盘水“非遗”舞蹈的功能变迁探究 2020-06-01
六盘水"非遗"舞蹈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该区域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六盘水"非遗"舞蹈的传承方式、表现形式、内涵意蕴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新的舞蹈文化功能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时代文化。
-
广义视角定义下对“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以舞蹈作品《悥》为例 2020-06-01
目前关于"非遗"舞蹈的概念,大多界定为民间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江永"女书"文字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悥》为例,阐述其创作历程和思路,得出了广义视角下对"非遗"舞蹈进行深化定义的结论,"非遗"舞蹈除了传统民间舞蹈或者是基于传统民间舞蹈创作提升后的舞台舞蹈以外,还包括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为创作元素或基础而形成的舞蹈,这种基于概念泛化的生产性的"非遗"舞蹈,能成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舞蹈的途径。
-
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进,我们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章以川北南充地区的非遗舞蹈现状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介绍非遗舞蹈传承的背景,再结合实际分析非遗舞蹈传承的现状,并探讨了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
-
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综述 2020-06-01
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我国在《公约》框架下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期间,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其保护实践为“非遗”的分类保护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本文从申报与认定、记录与保存、宣传与展示、传承、理论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六个方面对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传统舞蹈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
动态时空下文化共享的身体 ——谈“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 2020-06-01
非遗传统舞蹈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物,对它的保护应放置于动态时空下,在挖掘相关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探寻保护的新理念与新实践;而对它的"再创造",则应当尊重持有者或传承人的选择权与话语权,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唤醒共同体、群体、个人这三重主体,使三者通过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方式,让"非遗"传统舞蹈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下保持活态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力。"非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需放置于社会与自然、身体与灵魂共存的场域中,平衡文化记忆中个人体验与群体理解之间的矛盾,完成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享。表演的目的除了展示、展演以外,最终应回归民间,鼓励全社会参与到"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上,真正实现民族情感与民族技艺共通共融的文化自信。
-
粤西貔貅舞元素在少儿舞蹈中的应用探究 2020-06-01
民俗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粤西貔貅舞起源于民间生活,世代相习。将这类粤西“非遗”舞蹈元素应 用于少儿舞蹈表演中,拓展“本土舞蹈文化教育”,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满足孩子“快乐教育”同时也激发他们挖掘本土文化 的决心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舞蹈保护实践与反思 ——以陆丰市甲子英歌、东海钱鼓舞、滚地金龙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类项目根植于地方社会生活与习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舞蹈的实践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考察陆丰市整体的文化生态背景及近年来对传统舞蹈项目所展开的保护工作,通过成体系的名录建设、有效的校园传承机制,以及专业团体与高校的合作研究与应用等措施,探讨新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