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中国音乐类非遗译介模式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遗的译介研究,是跨学科的、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的音乐跨文化传播译介研究。本文介绍了音乐文化信息生产的重点和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析了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播特点和译介现状,提出建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网络社区平台,对音乐非遗进行整体化海外传播与多文本、多渠道文化属性和文化符号意义阐释的开放互动式创新译介模式。通过电子网络社区的平台传播,加强对音乐非遗文化信息从纵向时间维度中的传承方法,到横向时空传播和译介中文化异质性与文化共核感的诠释,增强受众认同感的培养,促进音乐非遗的翻译与传播,从而实现中国音乐非遗"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目标。
-
宁夏剪纸艺术对外译介程式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我国学术界对剪纸艺术的研究出现不断升温的趋势。如何把剪纸等中国非遗产品译介到国外,让它们在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上发扬光大,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文化传播问题。借鉴拉斯韦尔5 W传播程式,化简重构并简要讨论“译介什么”“为什么译介”和“如何译介”三个问题。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
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外宣翻译工作当中,可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和民族认知度起到一个有效的提升作用,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现艺术文化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本文当中,在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宣翻译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翻译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研究,在黑龙江省非遗翻译为例,进行了译介学视角下的非遗翻译研究.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译介与传播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江苏省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但对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仍然欠缺。本文紧密衔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探讨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化资源的译介与传播,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译介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 2020-06-01
以外宣译介为研究视角,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安徽非遗的译介现状、问题,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安徽非遗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安徽非遗外宣的效果,促进安徽非遗的对外传播。
-
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增进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任。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从译介学视角出发,从民间文学"非遗"英译的研究成果和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两个方面,探讨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提高民间文学类非遗文本的翻译实效,保护和传承辽宁民间文学,提升辽宁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
跨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译介探析 ——以《鬼谷子传说》为例 2020-06-01
外宣译介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和宣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非遗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对其进行跨文化语言研究不仅营造美誉度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且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共赢发展。该文以《鬼谷子传说》为例提出合适的非遗译介策略,准确传达非遗历史文化意蕴。通过翻译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介渠道有效促进外宣,让非遗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国人民欣赏。外宣译介非遗使其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构建和谐国际发展环境,最终达到成功提高传播效果的外宣目的。该文将从跨文化视域对《鬼谷子传说》的外宣译介进行简要分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