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霸王鞭等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笔者结合民联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实践,谈几点开展非遗社团活动的有效策略。一、健全非遗社团活动的管理体系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2020-06-01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 论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民俗类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 2020-06-01

    江西民俗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兼收并蓄,其译介与传播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国内及江西非遗民俗的英译研究,碎片化问题显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技术日臻成熟,然而结合语料库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因此,将这一新型研究范式引入江西民俗的汉英翻译很有必要,可以弥补传统研究的不足。总之,构建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民俗类汉英平行语料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和时代意义。

  • 探析"非遗"舞蹈元素对群文舞蹈创作的体现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很多民俗舞蹈逐渐被纳入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来,并对群文舞蹈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将"非遗"中的舞蹈元素有效应用到群文舞蹈创作中来,也随之成为了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全新发展思路.基于此,本文围绕"非遗"舞蹈元素对群文舞蹈创作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群文舞蹈创作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最为后为"非遗"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创作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群文舞蹈创作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 基于非遗泥塑传承视角下景观装置应用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渐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其科普教育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宣传模式,导致了如今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以非遗泥塑为例与景观装置结合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打破传统宣传方式给人们强硬灌输非遗文化知识也仅仅达到了浅显了解非遗文化的表层,以“互动设计”为出发点使非遗泥塑与互动景观装置结合使人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泥塑,从而达到高效科普教育的目的。

  • 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实践初探——以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经营后,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笔者与所在学校做了探索性尝试,将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结合实践实例总结项目甄选、地方环境、理论基础和科技手段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如何将非遗引入教学中,探索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 民俗与地方: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原生态考索 2020-06-01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它提请我们在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充分注意非遗项目的地方化和文化叠合过程,自觉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

  •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路径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绚丽瑰宝,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重视去保护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论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实践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