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
宜丰石市端午副节 2023-10-20
宜丰石市端午副节又名附节,也叫龙舟墟,或龙舟庙会。石市端午副节习俗是端午节习俗的延续,重头戏是赛龙舟。由庙堂及庙会组织筹款请戏班3个(内京班2个),自五月十一日进场演唱。会前,上高、万载、宜春、高安、分宜等乡绅、富商骑马坐轿,来此赶墟,观看龙舟竞渡。宜丰有“石市人过两次节”的说法,第一次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有吃棕子、插菖草等习俗。在这一天,各村游龙头,然后送龙舟下水,开始划船但不竞赛。至五月十三日,锦江两岸村民再次吃棕子,饮节节酒,并举行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届时锦江两岸万人空巷争相助阵,同时举办盛大的贸易集会。石市端午副节习俗是端午节的延续,重头戏是赛龙舟。石市的龙舟有浆手20-24名;鼓手一或两名;舵手1名。石市副节的所赛龙舟亦是抗洪抢险的重要工具。龙舟平时一般安放各祠堂,当洪水来临时,龙舟则成为抢救百姓生命、财产的重要工具。过副节时,石市锦江两岸乡村家家户户要饮自酿的传统米酒,因为自端午节吃到副节,所以称“节节酒”。石市宋代就有墟集,时称“白土墟”,元代改称石门市,自宋以来,副节这天
-
高安赏石艺术 2023-10-13
赏石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天然形式的观赏石为审美对象,通过对其自然的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元素所能构成艺术形象的发现和构想。宋代学者杜绾编著的传世论石专著《云林石谱》记载:“筠州高安县之东北,有水出自丰城、号济步江,自江口入四十里,地名蜀潭,水中多产巨石,四面蝤崪势,穿眼委曲,不甚仓翠,鲜有小巧者”。杜绾将出产于高安蜀潭的石头收录《云林石谱》,取名蜀潭石,并对其形状、颜色、质地、纹理、光泽都有明确的描述,形成了对蜀潭石综合的审美和具象、意象、抽象的审美判断,对高安赏石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丰城笼床蒸米粉肉习俗 2023-10-06
丰城笼床蒸米粉肉习俗主要分布于高安蓝坊、新建松湖及丰城湖塘、隍城、董家的乡镇村组。这些地方做红白喜事时,笼床蒸米粉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按照习俗,红喜事时,菜的数量应该成双,白喜事时则成单。早些年,每个笼床里都叠成八份,八仙桌上坐八个人,每人一份,吃不了的还可打包带回家,不会产生浪费。通过蒸笼(当地人叫笼床)烹制,每匹蒸笼里大约要用到4斤鲜猪肉。肉要头天备好,切成厚约1公分,宽约10公分,高约5公分大小,然后用酱油、米酒、食盐等拌匀,腌制一晚上,让肉入味。米粉也是当地生产的大米,加入五香、八角等调料炒熟后,磨碎备用。次日一早,在蒸笼里铺好时令蔬菜,把腌制好的猪肉和炒米粉拌匀,叠放到蒸笼里。为了确保口味,每锅通常最多只蒸10匹笼床,加上底座和顶盖,共12层。米粉肉要经过约三小时的柴火蒸制才能蒸熟。为保证叠放在上面和下面的米粉肉都能蒸熟,蒸至约1.5小时,所有的蒸笼上下位置相互对调,并再次给蒸笼中的米粉肉加入适量调制好卤水,这样蒸熟的米粉肉味道更鲜美。
-
袁州府乡宴 2023-09-29
袁州府乡宴多使用八仙桌为餐桌,八人成席,酒席菜肴也以此规格设计,故称作“八席”。其成型于明末清初,主要通过传统烹饪方式,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宴席菜肴。传统烹饪方式有煎、炒、蒸、煮、溜、炸、焖、腌等多种技艺,并讲究刀功、火候与食材的选择。袁州府乡宴按菜肴的丰俭、档次不同,大致可分为小八席、大八席、三点水、一条龙等四种席面。小八席是基本席面,以十碗菜肴为常见,其代表有“海参席”“大虾席”“鱼肚席”,乃袁州城乡传统喜庆宴席常用席面。大八席、三点水则是在小八席基础上,增添菜肴、点心品种而成。一条龙菜肴数不定,一般在十碗以上,丰盛的可逾二十碗,多用于新式宴席。袁州府乡宴由几十道主菜、冷盘、小吃、主食、茶水组合搭配而成,具有浓郁袁州地方特色。主菜有:袁州头菜、慈化鸡、金瑞米粉辣椒、袁州肉圆汤、洪塘鸡公嘎嘎、羊破寨得胜羊肉、新田烂肉钵、南庙豆腐、天台老俵鸭、彬江牛肉、袁州园豆苗、飞剑潭有机鱼、竹亭太极图、洪江腊肉、新坊烟笋炒肠丝、袁州绿豆饼、天台山棕苞汤、丰顶山酸椒炒鸡杂、袁州绿豆粉皮炒猪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