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 ——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
作者: 兰晔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趋向于作为民俗特色和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重塑,总体呈现多元繁荣的态势。以福建南平樟湖为例,目前多种信仰崇拜作为民间信仰项目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也放大了现代性对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冲击,如锐化了樟湖民间信仰信众代际断裂、信仰竞争力减弱、主动参与热情降低、参与需求多样化和文化软治理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从处理好传承传统与学习先进的关系入手,站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场,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与民众的身边,重塑"非遗"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文化,使其成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公共文化。
-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
作者: 刘婷昱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侗族剪纸 策略 广西三江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各有特色。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稀有珍贵,新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承理念,发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另外,当前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漏洞的地方,导致大量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剪纸进行实地考察,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三江侗族剪纸,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指出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
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作者: 黄传,张洁夫,黄海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旅游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为案例展开研究,分析旅游、教育、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阐述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该校在传承中存在的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训实验室建设有待完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兴趣等问题,从深化校政企合作、打造旅游演艺实景演出、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非遗传承的对策,以期实现文化、教育、旅游的协同发展,为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提供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民间舞教学思考——以“长白山采参习俗”为例
作者: 穆瑞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之地,通过引入非遗丰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文章探索运用非遗中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对民族民间舞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以期为信息时代的舞蹈专业教学提供全新的尝试,丰富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
作者: 管兰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非遗的影像传播过程中存在本真性缺失、传播渠道窄、创新型不够等问题。对此,非物质文化机构或组织需要制定好传播的对策,依靠丰富的影像内容来增强用户的粘性,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来扩大传播效果,并利用VR广告、微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来满足用户需求,以期非遗能够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下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
-
作者: 姚毓璇,桂旭,李明志,周超,任亚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苏北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和集中的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具有很好的区域共性,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苏北五市继成立非遗保护联盟后的又一项推动非遗保护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苏北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北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苏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播策略——以扬州、南京、徐州、苏州为例
作者: 尹钱铖,沈欣怡,周晶晶,廖倩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作者: 陈华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区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整体保护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承人
描述: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