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作者: 高建志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一、从戏曲进校园探索广西桂剧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之路(一)广西桂剧进高校的意义地方本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雄厚的教育教学团队、科研资源平台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桂剧传承人传播桂剧、传承桂剧文化的优质平台。开展地方本科高校桂剧教学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将"非遗桂剧传承保护+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模式引入地方本科高校,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传承发展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 多彩端午节展现文化魅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端午节 文化体育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

    描述: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此节。对古人而言,“午”通“五”,因此“端午”又常称“瑞五”。随着时代的变迁,瑞午节在民间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逐渐从先秦单一的辞邪活动演变为一种内涵深厚、延续久远、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瑞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作者: 蒋莹莹1,黄心渊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变迁 传播 动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部环境 社会转型 文化系统 文化方式

    描述: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 金石传拓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融合策略 ——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作者: 杜航,孙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金石传拓 艺术设计专业 高校 非遗

    描述: 非遗进校园的主要目的是将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宣传工作,达到引导学生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文章以金石传拓为例,研究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策略。经过大量调研与实践,总结出可供目前大部分美术类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融合的普适性方法论。

  • 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剑川木雕非遗档案新媒体开发研究

    作者: 杜其蓁,丛佳,邱雨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剑川木雕 新媒体开发 非遗档案

    描述: 云南剑川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其非遗档案,有利于传播剑川木雕文化,促进剑川木雕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论文从意义、优势、问题、对策四个方面探讨云南剑川木雕非遗档案新媒体开发问题,以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创新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 在儿童美育中薪火传承番禺非遗文化——"扒龙舟"

    作者: 刘春英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儿童美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扒龙舟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番禺的"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美育课堂引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中追寻本土文化的根与魂.

  • “互联网+”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作者: 何明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给现代人的历经凝练的精神财富,虽然城市文化潮流在不断变化,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依然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非遗加上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激发了人们对此更大的关注。山东具有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名山绿水+儒家文化,让山东的非遗传承已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焕发出新的活力。但目前"互联网+非遗"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 “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

    作者: 周园,杨秋月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艺术民族志 非遗化 社会想象 非遗之后 书写

    描述: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作者: 李江敏1,赵青青1,陈静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最邻近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长江经济带

    描述: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 ——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作者: 刘天蓬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派花丝镶嵌技艺 建档保护

    描述: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装置艺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作者: 杨琳,冯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展示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遗为主体的展览在其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非遗展示需要表现活态性等特征,原有的展示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传达出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特点,探讨将装置艺术融入其中的可能性,并以2020年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总结装置艺术融入非遗展示的优势与局限,以期为非遗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作者: 赵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云南临沧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描述: 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