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以“四通”模式讲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非遗故事

    作者: 常 然,孙天一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四通”模式 非遗故事 北京城市副中心

    描述: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以建成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为目标,宣传通州文化,亟待将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运河文化符号相结合,以"四通"模式讲述通州的非遗故事。即以"京通"为定位,串联通州与北京;以"运通"为视角,融合非遗与物遗;以"贯通"为维度,连结地域与历史;以"沟通"为方法,对话阶层和人群。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非遗故事在贯通古今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了宫廷、官僚、百姓与手工业者的复杂联系,南北方物质生产与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历史遗迹与传统艺术融会贯通,人文精神与民间信仰共塑城市风貌的历史画卷。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作者: 方嘉敏,关焯辉,李翠莹,荆纯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 佛山彩扎狮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我国许多非遗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是目前难题。佛山彩扎狮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打造出样式不同的狮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其工艺程序复杂,手艺要求严苛,现传承日渐式微,亟待保护与传承。文章以佛山彩扎狮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困境并予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使这项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

  • 基于体验的非遗产品设计路径探析 ——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作者: 韩荣勋,袁惠芬,王旭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用户体验 无为剔墨纱灯 非遗 产品设计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当代化的观念和审美以及商品化的设计实践。通过对非遗产品的体验路径梳理,总结得出"物趣""情趣"和"意趣"体验分类。以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为例,以用户体验为视角,融合当下时代语境和审美取向,通过对剔墨纱灯的形式与材料、技艺体验和文化内涵等层面的产品设计实践,探寻无为剔墨纱灯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不仅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还提高产品与体验的文化附加值。对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文化推广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日常生活视野下鹤庆瓦猫的语义转化与应用

    作者: 王稼,田野,陈柏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鹤庆瓦猫 文创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描述: 目的鹤庆瓦猫是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镇宅神兽。研究鹤庆瓦猫造型符号的日常生活转向途径与创新应用,旨在让它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对鹤庆瓦猫的传统造型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市场调研收集市面上鹤庆瓦猫文创产品信息,分析归纳鹤庆瓦猫文创产品现状及功能场景分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现有产品用户反馈及用户需求进行统计研究,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探索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转向途径。结果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形成了以叙事性为切入点的黄铜书签"青瓦与猫"以及潮流玩咖旅行必备的便携式蓝牙音箱,赋予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符号语义。结论通过对鹤庆瓦猫日常生活转向途径的研究,在打造地域性文化IP聚合效应的同时从消费需求的层面推广鹤庆瓦猫的文化内核,以设计创新推动非遗传承,构建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机制。

  • 独联体国家非遗保护合作机制研究

    作者: 刘玉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合作项目 合作机制 示范法

    描述: 独联体自成立伊始,就把文化领域的合作和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独联体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联合研究与管理、机构的设置、合作协议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示范性法律和法典的制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作机制,为促进独联体成员国之间非遗保护、发展、传承的全面合作,协调各国民族关系,构建统一的文化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 安卓应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子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卓应用 传统文化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 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

    作者: 马伟华,张宇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影像民族志 非遗保护 传承人

    描述: 在非遗保护愈受各界重视的大背景下,扎堆于政策建议的既有学术探讨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弊端。而影像民族志作为一种多元化动态书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文本,彰显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创新性。影像民族志独具一种宣传表述与主体强化的作用,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作为一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工具,影像民族志如何能让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产生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 劳作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蟳埔女习俗为例

    作者: 陈祖英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蟳埔女习俗 劳作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劳作模式是刘铁梁教授结合他多年的田野作业和研究实践而提出的一个探索性的学术概念,对村落生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村落劳作模式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基础和土壤,如福建泉州蟳埔女习俗,与蟳埔女滩涂养殖的劳作模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滩涂养殖就没有蟳埔女服饰。因此,根据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建议保护好劳动环境,鼓励和扶持年轻一代学习参与传统劳作模式,组织好与劳作模式相关的民间信仰,多管齐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作者: 张静1,田荣军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智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资源丰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并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非遗项目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着深刻联系,具有文化“育人、娱人、治人”的特点。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加以阐析。

  •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研究——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杨艳霞1,张尔君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开发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消费调查

    描述: 本文以绵阳市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态度、产品评价及项目知名度等方面,结合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解读研究对象的生存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内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的三条新路径:一是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实现非遗项目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服务的升级;二是利用"互联网+"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融合区域内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 财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作者: 赵丽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文化 非遗保护 业务培训 非遗传承人 北方游牧民族 生息繁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财政资金

    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弥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级财政一直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加大经费投入,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资金补助、传承人补助、非遗名录项目展览展示经费及非遗传承人业务培训等经费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作者: 庞兆玲1,孙九霞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嵌入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手工艺 苗绣

    描述: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