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季中扬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自明的,手工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对其高度重视的权威姿态来唤醒人们的意识,需要大众传媒的观念引导,需要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手工文化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手工文化的全民教育尤为重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
作者: 刘中华,焦基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一带一路” 非遗IP资源
描述: 数字文化产业时代,鼓励以非遗IP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由数字化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转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结合各地区非遗特色IP资源,打造诸多创新性非遗IP发展案例,总结其“5+”推广途径与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
-
作者: 屈一锋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热爱,为此,近年来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始结合非物质遗产,并且通过软陶为教学载体,显著提升了高校美术教学质量。不过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以软陶为表现材质的高校美术非遗特色教学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讨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美术教学课堂的现状,最后分析如何利用软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进行教学,希望对高校美术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作者: 夏月曼,朱宇婷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式是研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一项重要任务,探讨非物质文化从"博物馆式"向"活态"传承转变的具体方法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安徽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一方面可通过提取非遗文化元素,从而对快递包装进行包装设计,经过包裹的形式被广泛传递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构建非遗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认识和理解,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真正达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非遗文化元素在快递包装盒上的应用设计为快递包装品牌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通过重塑品牌理念和包装设计具体方案,最终达到区别于其他快递品牌的品牌化,创造新的快递品牌趋势。
-
作者: 吴爱珍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多人口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且拥有较为长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属于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古人留给现代人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多的,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有着许多需要进行保护以及推广的遗产。本文对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发展探究。
-
作者: 铁红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地艺术的形式与现状,其次对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非遗提出了新的思路,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通过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非遗”学科,组建社团和营造校园氛围、编写适当的”非遗课程”教材多方面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
描述: 9月13日至17日,济南市举办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迎接博览会的开幕,8月到9月济南市将举办一系列非遗活动,掀起一场非遗的狂欢盛宴。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涵盖面广,可以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会理念,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景区、商场等开展“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舌尖上的非遗”“非遗的世界”等系列活动,把非遗博览会送到老百姓身边,送到市民
-
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
作者: 刘玉璟,徐人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艺术专业纷纷寻求打破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潮流,在一统化的教育模式下寻求突破点和契合点。云南民族大学设计专业凭借地缘优势,通过将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毕业设计和校内文创基地,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本土"非遗"保护工作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
作者: 陆晟慧,付贤锐,吴先雨,朱佳烨,卞海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質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