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浅谈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化为主的实践与思考 ——以《京杭大运河》一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阶段如何更有效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值得当下地方课程思考.教师采用活动方式,创设"游学"的情境,突破教室的地理局限性,缩短学生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感悟、拓展实践,进而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促使课堂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提升学生的素养
-
“忠信花灯”进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
-
“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以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课程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
非遗进课堂: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提升之路 2020-06-01
非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传统技艺来看,许多古老技艺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为拯救这些技艺,教育部提出让非遗 进课堂,改变非遗传承的单一,提升小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让孩子通过美术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能够掌握运用多样的美 术表现形式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识。
-
高校“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以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走进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夹杂着祖辈情感、生活经历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在山西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晋中学院引进了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设立了刺绣传习班,鼓励学生用实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灵尚刺绣引进晋中学院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只有落实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保护与传承责任,方可有利于刺绣传统技艺与高校研习基地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多样性。
-
构建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戏曲传承新天地 ——以耍孩儿进高校课堂为例 2020-06-01
“耍孩儿”作为雁北地区地方戏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凝结着本地域的民风习俗。由于现代多样化文化媒体的冲击,耍孩儿戏在新时期传承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拥有优秀教育资源优势,在“非遗”保护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多渠道开展“耍孩儿戏进课堂”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地方戏的认知,力争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拓新的路径。
-
非遗如何走进高校课堂——以惠山泥人为例 2020-06-01
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是绽放在太湖之滨的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2016年惠山泥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非遗进校园”无疑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而非遗进高校课堂更是实现国家非遗保护计划正确的选择。本文将以惠山泥人为例,从技艺传承、文化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阐述非遗如何走进高校课堂,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融入高校课堂。
-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教学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逐渐在小学美术中应用实践,将非遗教学有效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有助于孩子们对传统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学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 细分析,并对非遗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实践进行仔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