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0)

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基于多模态教学法的徐氏湘西竹编双语课程设计 2020-06-01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由于语言不通、缺乏文字材料等现实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仍然有所缺陷.基于此,本文以徐氏湘西竹编为例,结合多模态教学方法,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创新性途径,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语交流平台

  • 晋南“非遗”民间舞蹈的高校传承与教学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如何合理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共有的责任。而将其引入高校进行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晋南"非遗"民间舞蹈为着眼点,从宏观上阐释"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继而对我院"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状况进行分析,并探究了晋南"非遗"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这种具有实践意义的高校传承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 传承“非遗”新活态,开拓“非遗”新思路 2020-06-01

    汴绣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学校是重要阵地。传承“非遗”文化,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实践,探索汴绣第二课堂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发挥汴绣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素养,以实现第二课堂育人的新格局。

  • 将“非遗”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课堂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海南非遗舞蹈是海南人民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古老民间艺术,也是反映海南各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海南非遗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有很多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师范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承担着舞蹈教育教学与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为中小学、培训和演出机构等社会团体输送舞蹈教师、演员及舞蹈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本研究适应新时期"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促进海南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探析 2020-06-01

    “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对传统文化来说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也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和建设。本文从“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进入课堂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非遗”项目教育实践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路径。

  • 武都民俗文化创新第二课堂之探究 2020-06-0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都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既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龙高山戏”,又有省级非遗“三仓灯戏”、“武都木雕”、“武都栗玉砚”,还有区级非遗“赵文华剪纸”、“凤冠与刺绣”等,更别提闻名遐迩的“武都酸菜”、“洋芋搅团”等美食。内涵丰富。

  • 留青竹刻走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形式初探 2020-06-01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居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手工操作能力,都是学前专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认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渗透至幼儿园中。因此,为更好的将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本次将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邀请至学校课堂,尝试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竹刻艺术,逐步归纳整理成较为完整的留青竹刻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 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探索——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举措中,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一措施将辐射到更多的下一代接触和认识到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民族精神。本文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在教师团队深入三灶地区进行生活体验以及对"三灶民歌"的老艺人们进行采访后,就三灶民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收集和整合,进而就如何将三灶民歌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