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刘亮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作者: 杨举保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悠久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许多值得永久传承和保护的技艺,非物 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那些具有特定形态的文化遗产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外在形态,它是一门可以传承的技艺,是值得人类永久保护的珍贵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代代 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它能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于人们内心,是活的文化瑰宝,是一个民族最为传统和悠久的民族记忆和财富, 因此,如何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便成为了当代重点研究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十分重要,就如保护物 质文化遗产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一样,一旦忽视或者懈怠,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非遗数 字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及应用
-
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以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为例
作者: 范译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变迁 节日 传承保护 集体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节日作为民众、族群特殊的风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事象和生产生活逻辑,是集体记忆的集中展现。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在延续了我国传统"二月二"的节日内涵外,又因独特的民族集体记忆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形态,延伸了族群记忆的链条,成为本地畲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双华"二月二"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歌会的形式从普通的地方性岁时节日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节日文化发生了变迁。回溯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了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与民间传统节日的互动,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非遗语境下节日传承保护的合理路径,从而推动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 潘桂花,张艳萍,冯勤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体验时代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都在发生看转变,更需要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非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端观文化作为广东肖肇庆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肇庆市端观文化为例,借助“互联网+文旅IP”的模式,实现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发展。
-
作者: 徐晨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普及,我们也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值得我们去思考,在此之中,兰州青城水烟的工艺在2007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制作工艺与发展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
作者: 李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我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民间 文化艺术资源。邯山区大隐豹村的“彩布拧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隐豹村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传统手工技 艺,是指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其高超的技艺 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隐豹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和传承教育活动,对尊重、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校对非遗校园传 承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文明礼仪等方面阐述德育在非遗校园传承中的渗透
-
作者: 姚毓璇,桂旭,李明志,周超,任亚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苏北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和集中的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具有很好的区域共性,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苏北五市继成立非遗保护联盟后的又一项推动非遗保护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苏北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北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苏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