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吕晓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个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财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技”视角下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庄子“技进于道”和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感知非遗知识,习得非遗技艺,领略非遗文化。本文通过非遗教学,探析“进技”视角下学校“非遗”的传承、发展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案例探析——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为例
作者: 吕晓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个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财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技"视角下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庄子"技进于道"和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感知非遗知识,习得非遗技艺,领略非遗文化。本文通过非遗教学,探析"进技"视角下学校"非遗"的传承、发展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
作者: 张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口述史在学界被广泛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非遗舞蹈文化,非遗舞蹈的传承人对非遗舞蹈的传承起到了不可缺失的作用,对其进行口述史访谈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濒危非遗舞蹈。但是口述史访谈过程中语言障碍、文献资料匮乏、记录者学术规范性亟待提高等多个因素,造成口述史访谈学术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遗舞蹈领域开展的口述史调查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善措施,期待为西南少数民族濒危的非遗舞蹈保护工作抛砖引玉。
-
作者: 黄浣尘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作为岭南非遗的一种艺术载体,佛山剪纸是佛山社会千百年来的历史展现,也继承和发展了佛山非遗的光荣和梦想。故此,作者认为,在研究佛山剪纸的同时,应深刻理解其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在艺术创新发展中不断地融入区域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努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壮大。这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广东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
作者: 尹忠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舌尖上 宫廷菜 制作技艺 非遗 与民同乐 配菜 御膳
描述: 御膳,即宫廷菜,以"稀贵、奇珍、古雅、怪异"著称,虽早已流入民间"与民同乐",但仍保留着贵族风范和气质,华贵珍奇又不失配菜典式的独特风格。当下盛行的宫廷风味菜肴,有南味、北味之分,主要以几大古都为代表。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南、郢都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2020年,御膳制作技艺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宫廷到民间,又再次以非遗的名义重回大众视野,这也算是官方对宫廷菜的另一种"加持",宫廷御宴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
作者: 龚旭,刘建军,胡宇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索的重要含意,对于非遗,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化的结晶,它也可以富有经济价值的宝藏。通过非遗的经济价值,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非遗还有新价值,就如暑期调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口锣鼓制造工艺,依托其进行经济发展的锣鼓产业园区发展红火,通过这种方式民众也能真正接触到非遗,进一步推广保护非遗。
-
作者: 李坤,李强,叶洪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以黄梅县博物馆、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所收集的黄梅挑花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实物考证、采样绘图等研究方法,以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概括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种类及特色。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分为十字针和牵针两大类,其中十字针包括直纱针、直角针、斜纱针,主要用于挑制图案的整体框架;牵针包括直针、虚针,主要用于点缀图案细节。通过对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技艺的分析,以期弥补黄梅挑花针法研究领域的不足,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
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寻——以上川口锣鼓制作工艺为例
作者: 龚旭,刘建军,胡宇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索的重要含意,对于非遗,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化的结晶,它也可以富有经济价值的宝藏。通过非遗的经济价值,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非遗还有新价值,就如暑期调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口锣鼓制造工艺,依托其进行经济发展的锣鼓产业园区发展红火,通过这种方式民众也能真正接触到非遗,进一步推广保护非遗
-
作者: 满梦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象征,但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