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爱在锣鼓戏——记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锣鼓戏代表性传承人郑爱秀来源:宜春市传统文化艺术协会 高安被称为“江右上县”,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物杰特、文化昌盛,仅就戏曲而言,高安本土先后诞生了瑞河戏、高安锣鼓戏和高安丝弦戏三个类型的地方戏曲。 其中,高安丝弦戏在解放后受到政府扶持,得到全面振兴与发展,1950年,以丝弦戏演员为班底成立高安地方剧团,1978年,高安丝弦戏正式定名为高安采茶戏,成为江西四大采茶戏之一(另三大采茶戏为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既有1959年8月高安地方剧团奉调上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的荣耀,也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剧目与新创戏剧在全省各类戏剧节、艺术节中演出、获奖的辉煌。2011年,高安采茶戏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高安采茶戏仍在传承和发展。 高安锣鼓戏的发展则踏
2025-10-29迷人的灯彩——记高安上湖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书元来源:宜春市传统文化艺术协会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用一首《青玉案·元夕》给我们展示了那时元宵节灯彩绚丽多彩的景象。作者描写的那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观灯女子形象已成为千千万万读者心目的女神形象。高安也是灯彩繁盛之地,其代表性灯彩是上湖乡广富村委会塘南杨村人表演的灯彩,2016年12月,该村杨书元被评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也让高安上湖灯彩走出高安,走向了全省。 灯彩之乡 杨书元所在的高安市上湖乡广福村委会塘南杨村是高安灯彩之乡、高安采茶戏发源地。 高安自古灯彩繁盛,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高安县志》“风俗”中“灯节”条目载:上元日灯节,自初一至十五止,结竹枝为灯棚,或球灯、纱灯陈设门、屏间,侑以箫、鼓。小
2025-10-29节庆丨重阳节:秋深重阳至,情暖岁月长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2-02-08为进一步规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规定,我们对《财政部 文化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2〕45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1-10-1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21〕61号)
2021-08-13《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
2022-03-23溯循历史的轨迹,传统手工艺一直都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反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2022-03-17非遗传承在本质上是具身展演的文化过程。新时代中国非遗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多元的传承语境。
2022-03-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丰富了“工匠精神”内涵,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见人见物见生活”方式实现了保护与传承。
2022-02-2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观念普及、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体系与法规实施机制的发展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2020-12-18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20年第四期202004.pdf
2020-09-18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20年第三期202003.pdf
2020-06-17202002.pdf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20年第二期
2020-03-10江西画报江西非遗专刊2020年第一期